1)第305章 虽然已经是百万富翁了_我在1980年有个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,电子机械学院的叶回舟,你们俩认识一下!”

  在叶回舟看来,此时的比尔盖茨,长长的棕色的头发,脸蛋瘦瘦的,整个人都是80年代老土的感觉。

  1980年25岁的比尔盖茨,虽然已经是百万富翁了,但还不是十几年以后的全球首富,见到外人还有点腼腆。

  大冬天披着一件黑色的斗篷,穿着打扮很像霍格沃茨魔法学院风格。

  要不是聂同学跟他说是微软的比尔盖茨,他绝对不可能把这个土鳖当成未来的世界首富。

  叶回舟和比尔盖茨两个人友好的握了握手相互打量着对方,比尔盖茨抢先说道:

  “叶先生,听聂颖翠说鼠标和键盘还有机箱都是您设计的,真可谓天才的设计,你的收费标准我很欣赏,你的方案创造就要有所收获,我决定给Ibm采购部的人推荐。

  自从图形用户界面用上鼠标,尤其是那一个中间的滚轮真是太好用了,我十分的喜欢。”

  “那真是太好了!”

  叶回舟他也没问聂同学具体跟外国人怎么谈的,他反正报的一条,一旦使用它的专利,不论是鼠标,键盘、机箱都要收百分之1.5的专利费。

  不多,但也不少了!

  比尔盖茨很欣赏叶回舟,认为跟他是一条路上的人,也是专利的极端拥护者。

  在整个70年代,电脑硬件软件格局都呈现出来了两个极端。

  斯托曼,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始人,自由软件运动的领袖。

  而这时的比尔·盖茨,微软公司的创始人,软件版权制度的受益者。

  他们两个人,一个疾呼保护版权,打击盗版;另一个提倡自由复制,源码共享。

  他们是软件世界的两极,针锋相对,一个代表金钱,另一个代表自由。

  但是,他们的人生又是如此相似。

  两人都是程序员,年龄相仿,都在大城市出生和长大,都进了哈佛大学。

  历史上,计算机工业先有硬件,再有软件,最早的软件都是硬件厂商编写,跟随硬件一起发售的。

  通常,这些软件本身都是免费的,代码可以被共享。

  但是,上个世纪70年代,随着硬件平台的成熟,对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大,软件工业开始独立出来了。

  种种保护软件、对其收费的措施也开始出现了。

  在前几年,比尔·盖茨21岁,刚刚从哈佛大学退学开始创业。

  他为“mItSAltair“小型计算机,开发一种可以运行在其上的bASIc语言解释器。

  他靠出售这种解释器获取收入,但是很快发现,计算机爱好者们正在免费共享他的作品。

  于是,他发表了“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“,谴责这种做法:

  “大多数的计算机爱好者心里一定清楚,你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盗别人的软件。

  硬件是一定要付钱的,而软件却成了要共享的东西。有谁会在乎编写软件的人是不是得到了应有的报酬呢?“

  他说,这种盗版行为的后果只会阻碍大家“去编写好的软件“。

  “有谁肯去做一无所获的技术工作?又有哪一位计算机爱好者愿意投入三年的工作量用于编程、纠错、撰写产品文档,最后却免费发布其产品?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